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

大家好,我是艾达,入行5年的老投手,现在在一家上市代理商做投放总监。

最近真是头铁!教育行业本来就卷得不行,又碰上客户新产品上线,那是标准的“既要又要还要”啊:要全国扩量!要降低成本!要保证后端质量!

屋漏偏逢连夜雨,就在这节骨眼上,巨量广告后台来了个“创编升级”的弹窗!那一刻的感觉,有点像口罩时期收到行程码弹窗——不明就里,慌得一批。

工作群里里瞬间炸锅,各种担心:

“啥玩意儿?又要搞什么幺蛾子?”

“完犊子!不让选版位了?那后端咋办?”

“全自动?这玩意儿能靠谱吗?别回头成本直接给我干上天!”

千言万语一句话:完了,平台净瞎折腾,日子没法过了!

但是!

我们硬着头皮试了升级后的自动化投放 + 商品组件,结果你猜怎么着?

创编时间缩短了近1/3,整体量级上涨了18%。

更关键的是,商品组件精准圈定了人群,最终ROI不但没有下降,反而实现了10%的增长,整体效果超出了预期。

除了我们公司内部以外,我还和其他同行交流了一下,我发现大家对这次升级最懵逼、最关心的也就两件事:

  • 创编升级之后,到底该怎么用投?
  • 面对短期波动,怎么才能稳住投放效果?

那接下来,我就结合这个教育项目的实战经历,从升级变化的理解,到面对效果波动的应对,聊聊我们团队的一些思考和实操方法。希望能给还在迷茫、或者有点“升级恐惧症”的朋友们,壮壮胆,带来一些实在的干货!

01

创编结构精简:

减轻投放负担,聚焦营销诉求

在这个教育项目中,我们从0到1搭建了多个广告、分地域跑量,整个过程中,对创编结构升级带来的变化感知非常明显——无论是从项目搭建,还是广告执行细节上,都变得比以前更顺畅、更聚焦了。

而且,从项目层到广告层,整个流程围绕的核心问题也更清晰了:

你想推广什么产品?想达成什么目标?

对于我们这种多账户、多区域、目标又比较复杂的项目来说,这样的调整非常有帮助。

除了前段时间的商品升级、线索获取方式推出智能优选外,还有两个变化点,在项目中体感特别强:

1、广告类型前置:产品路径更清晰,避免投放混乱

在以前,广告类型(比如通投/搜索)的选择是在后面设置的。

但这次升级后,我们发现广告类型(通投/搜索)的选择被前置到了投放模式之前。

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位置调整,但在实际操作中,尤其是多账户大规模投放情况下,差异特别大。

像这次教育项目,涉及全国拓量,覆盖全国多个区域,需要拆分很多账户同步执行。前期如果广告类型没选清楚,后面非常容易混乱,甚至会造成投放事故。

现在广告类型前置,推广路径一目了然,操作上更加清晰有序,投放效率有了明显提升。

2、营销目标模块整合:更聚焦目标,更好传达意图

创编升级前,营销目标的填写分散在各个位置,虽然不影响功能,但经常需要回头翻看自己前面填了什么,体验比较割裂。

这次升级后,我们发现所有营销目标模块都集中在了一起,逻辑清晰,界面也更加直观。对我们来说,搭建时的思路更顺了,不需要反复确认。

尤其在多人协作、项目周期紧张的时候,这种流程优化真的能帮忙减少很多出错和返工的风险,对提升整体投放效率非常有帮助。

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-三里屯信息流

整体操作下来,我们的直观感受是:

创编结构升级之后,不只是让搭建变得更快了,更是让整个投放链路的“意图表达”变得更清晰了。

在实际投放过程中也能直观发现,目标越清晰,系统的匹配能力就越强,账户起量和成本控制也更可控。

这次创编结构的升级,既是一次操作层面的优化,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升级——提醒我们回归营销的本质,把每一次投放,都当作一次“表达清晰营销诉求”的过程。

02

投放策略升级:自动化不是“抢方向盘”,而是帮你提速提效

之所以能顺利搞定这个高压项目,还有一个关键策略,就是我果断加大了UBMax的投放力度。

不过,要推动这个决定并不容易。很多组员一开始是有一些抵触情绪的,觉得我们才刚刚适应从“手动挡”到“自动挡”,现在又要直接切换到“自动驾驶”,心里难免有些不安。

但经过一周多的实际测试后,结果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——

  • 账户整体量级提升了18%左右,达成了客户的核心诉求;
  • 成本比手动投放降低了5%,且成本区间稳定可控;
  • ROI反而提升了10%,直接把我们的质量焦虑打消大半!

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-三里屯信息流

实战数据摆在面前,大家的心态也逐渐从担心变成了认可。

实际上,很多人一听到“自动化投放”,本能地觉得控制权被削弱了,疑惑“手动投放不好么?非得瞎搞什么升级!”

但朋友们,21世纪的农田都搞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了,更何况本就是互联网上工作的投放呢?

未来,一个优化师同时负责几十个账户,将是大势所趋;一个优化师既当编导又当投放,也必然成为常态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自动化投放已经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应对复杂投放环境的“必选项”。

所以,这不是“放权”,而是“提效”。

当然,升级初期,团队在适应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阵痛,但通过系统性测试,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在自动化时代依然能掌控局面的核心方法。

以下是我们在教育项目中实践的4个关键策略:

1、素材不是基础配置,而是影响跑量的关键变量

在UBMax模式下,素材不再仅仅是面向受众的载体,更是系统理解你营销意图的重要信号源。

许多优化师依然沿用旧思路——”素材数量越多越好”。从我们的经验来看,在自动化投放环境下,一个优质素材,比二三十个模糊泛泛的素材效果更好。

在教育项目中,我们采用了”3+7″的素材组合策略:

  • 70%为历史数据筛选出的高CTR+高CVR素材
  • 30%为蹭热点的新素材

这种配比既保证了模型能够快速稳定下来,又不会陷入创意衰退的泥潭。

靠着这套策略,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的素材整体点击率比同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7%。

2、出价仍有底层逻辑,别把“自动”当成“随意”

作为优化师,就算用的是UBMax,也不能忽略了AD投放的本质是竞价。

在出价设置上,我们会参考近一周的平均转化成本,并在此基础上适当上浮5%-10%。这样既能避免出价太低计划跑不起来,也能防止盲目加价把成本跑飞。

另外,我们还会根据投放阶段,制定不同的预算策略:

  • 学习期(1-3天):给予更大探索空间,保证预算充足;
  • 稳定期(4-7天):密切关注ROI变化,精细化调控预算。

3、商品设置不是可有可无,而是系统理解投放意图的重要锚点

UBMax非常强调使用 “商品” 作为投放锚点,会根据产品信息生效继承起量策略。

因此,在投放前,我们会先搭建好产品库,确保商品信息完整、准确,并绑定商品后再进行广告投放。

总之,这一步万万不能忽视。

4、投放节奏同样重要,要保持“账户活性”

除了上述三大策略外,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:账户健康度和活跃度管理。
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保持每天至少5个项目在线。

就算停掉部分跑不动的,也会同步新建2-5个新项目,避免账户“断投”,同时也为系统积累更多学习数据,提升整体稳定性。

另外,很多投手朋友应该注意到了,目前UBMax的通投模式,是不支持自定义选择流量版位的。系统会根据你的投放目标和产品类型,自动分配流量。

听起来好像“没法控制了”,但据我们了解平台已经接入了深转模型和无效线索过滤机制,会自动过滤掉质量差、转化低的人群。大多数通投流量其实还是集中在抖音,其他端口占比非常少,整体流量质量是可以放心的。

总之,对优化师来说,你可以抗拒自动化工具,但无法阻挡这一趋势。不如尽早适应,站在系统肩膀上才能跑得更远。

PS:目前自动投放的渗透率其实比我想象中还要快得多。

尤其是在电商、App下载、线索类等高转化赛道,自动投放的占比早已超过70%,正逐渐取代传统手动投放,成为平台和客户双向更青睐的“主力模式”。

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-三里屯信息流 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-三里屯信息流

03

总结

朋友们,别再把这次升级当洪水猛兽了!

说白了,巨量这波操作,不是来抢你饭碗的,是逼着你从“拧螺丝”的,变成“画图纸”的!

这也意味着,优化师的能力重点,必须跟着一起迁移。

不再是盯紧每一个设置的细节,而是要学会:

  • 把营销意图讲清楚——明确你想推的商品、要达成的转化目标,并用合适的素材来精准匹配;
  • 把投放策略定清楚——合理规划节奏、预算和账户结构,让系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;
  • 把关键数据看清楚——及时跟踪素材反馈、转化率走势和人群流转情况,快速响应、及时迭代。

升级不是夺权,而是给你腾出手来,去做真正能提升效果、拉得开差距的事情。

说得更直接一点,这是一次对优化师和系统之间 “职责边界”的重新划分。你越理解它的逻辑,它就越能把你的策略跑得更稳、更准。

与其纠结失去了什么,不如趁这次变化,去拿回更大的主导权。


查看更多精华内容行业资料,欢迎加入三里屯信息流知识星球!
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-三里屯信息流
限时5折,每天不到一块钱,享受更多专属福利!3天免费体验,不满意无理由全额退款。扫描下方二维码👇,直接加入!
看到巨量广告创编升级的弹窗后,本来准备洗洗睡了……-三里屯信息流

相关推荐

op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