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 获取流量过于依赖持续投入,预算一收,增长立刻受限;
● 依赖短期刺激和一次性转化,难以沉淀长期的留存和复购;
● 数据显示,行业平均的获客成本已从2019年的约2美元,升至2024年的近4.5美元,电商、教育等行业尤为明显。(数据来源:Cost per Install (CPI) Rates (2025) – Business of Apps)
更残酷的是,即便大家拼命卷素材、卷策略,结果往往只是抬高了竞争门槛——卷得赢的人越来越少,卷得出增长的人更是凤毛麟角。
旧打法的红利期结束,纯粹的买量打法已经走到了边际效应的悬崖边上。
那么,在存量时代我们该如何破局?
01
从“流量思维”到“人群经营”,
才能重获增长
猎物越打越少,田地却能生生不息。
说得直白点:如果你还在追求短期ROI的,就是在喝海水解渴;而转向追求LTV的,才是在挖自己的甜水井,才是真正能守住生意的护城河。
而这道护城河的核心,不是价格战、不是单次投放的曝光,而是“心智的争夺”。
在信息爆炸、用户决策越来越理性的当下,单靠曝光很难形成壁垒,“心智成本”成了最大隐形门槛。真正有效的增长,是在用户产生需求前,就先占据他们的心智,让每一次触达都能沉淀成长期的信任和认同。
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,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行业口号,而是存量竞争下的必然结果。从追逐流量到经营人群,从一次性触达到长期关系,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品牌的共识。
真正的用增护城河,不再是你的产品出现在多少用户眼前,而是在多少用户心里,成为了某个需求下的“第一选择”。所以,我们必须主动从“流量战场”升维到“心智战场”。
这才是当下以及未来,唯一值得你争夺的高地。
这样一来,用户增长不再只是为单一维度的数字累加,而是可以被清晰地定义为N个细分人群LTV价值的总和。
而在众多平台中,小红书恰好是一个天然有利于建设用户心智的平台。
它聚集了高质量用户与真实多元的内容消费场景,浏览与搜索两大场域覆盖了从兴趣萌生到决策转化的全链路,让品牌在每个关键节点都能精准触达目标人群。同时,平台的结构化数据也能帮助品牌洞察用户与产品的真实关系,从而找到更高效的增长突破口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土壤,小红书创新性地提出了“种草用增”的增长打法:以人的洞察为起点,用优质内容驱动长期生意价值,把“种草”带来的心智优势,与“用增”带来的转化能力结合起来,形成可持续的增长闭环。
这一前沿的增长理念,也得到了众多行业先行者的认同与共鸣,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“种草用增”长期价值的。
02
小红书的“种草用增”落地方案:
让信任与转化无缝衔接
在小红书,“种草用增”从找到能带动圈层的“种子人群”开始。
平台有一套“人群反漏斗模型”,跟传统“先广撒网再过滤”的正漏斗不一样,它是“先精后泛”,分三步走:
这样做,既能保证投放有准度,又能逐步拓展广度。
闲鱼作为头部二手交易平台,它的增长路径就是“理解人”这一步的绝佳范例。当他们和其他品牌一样,陷入获客成本高、转化率低的泥潭时,他们的破局点并非来自无效内卷,而是来自对小红书人群搜索行为的深度洞察,精准识别出“摄影”这一天然的兴趣圈层。
这个群体不仅与平台内的“科技数码”等高价值二手商品高度匹配,本身也具备极强的圈层属性和内容创作潜力。
闲鱼基于这一洞察,捕捉到“CCD相机”这一复古单品在年轻人中的回潮趋势,并将其与“拍美好回忆”的核心动机精准组合,成功让这款复古单品焕发新生。
内容在这里不仅是产品的展示,更是把产品卖点转化为用户感知的“翻译器”——让用户在恰当的场景里看到、感受到,并与自身需求产生连接。
在制作内容的时候,可以参考「产品 X 买点 X 人群」,即从目标人群的动机与疑虑出发,提炼能解决问题的买点,再用他们正在经历的具体场景承载出来,实现差异化表达与高效沟通。
在投放上,则可以借助“奥利奥模式”来放大内容效果:
1. 冷启期:投放处于“白盒”模式,主要依靠人的洞察来测试和验证最优的产品、买点与场景组合 。
2. 成长期:一旦方向被验证有效,投放便切换为“黑盒”模式,交由算法去自动优化、高效放大规模。
3. 成熟期:当规模稳定后,再次进入的“白盒”模式,依靠人对已转化用户的再洞察,去精细化匹配买点与人群,寻找新的增长机会。
通过这样一套“洞察—放大—再洞察”的动态循环节奏,让投放既能快速起量,又能持续拓圈。
1. 非挂链:通过测评、攻略等深度内容,让用户在自然浏览或搜索中被种草,在主动打开App时完成转化。适合种草到兴趣培育的阶段。
2. 挂链:通过短链路的直接转化,如在笔记中挂上商品链接、落地页直达等,引导高意向用户一键到达购买/下载环节,缩短决策周期、快速促成成交。
通过这样的协同,品牌既能降低全域投放成本,又能在LTV等考核指标上实现持续提升。
柠檬轻断食App的实践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点。在用户付费之前,“搜索场域”对决策的影响远比信息流要大。这说明用户在被种草后,会主动进行深度探索,而非被动接受推广。
基于这一洞察,他们果断放弃了传统的100%线索链路,将营销链路升级为40%内容种草 + 60%线索投放的联动模式。这种策略不再是简单地推给用户,而是先用内容培育兴趣,再用精准的投放承接需求,将“种草”和“转化”有机结合,极大地提升了转化效率。
通过这套打法,品牌不仅完成了转化,更能激活已转化用户的分享力,形成“种草-转化-再种草”的增长飞轮。
在“晒点”策略之外,小红书还为品牌提供了一整套从挖掘到放大的产品矩阵支持。
从前期的人群洞察、内容策划,到中期的投放和承接,再到后期的数据度量和优化,小红书都有配套的工具支撑,让“种草用增”不仅是理念,而是一套可落地、可衡量的增长方案。
03
总结
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尝试,而是在整个行业存量竞争中突围的必然选择。
此外,从更长远的视角看,要学好种草用增这门新功夫,就必须先“自废武功”:
其一,产品战略的升级。 我们必须以用户的终身价值(LTV)为核心目标,去主动整合不同的产品形态,探索出一条更高效的价值增长路径。
其二,推动团队协同升级。这要求我们打破部门墙,设立一个权责清晰的“种草用增”一体化部门,确保市场和增长两大职能能够深度融合,形成合力。
最终,是选择在无效内卷中“维持”现状,还是以这种“升维”的方式重塑增长,将决定你的生意未来三年是“苟延残喘”,还是“脱胎换骨”。

